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关于本行 > 新闻动态 > 媒体关注

日照银行:市民自己的银行

  22年前,地级日照市组建,日照银行的前身日照城市信用社破土;11年前,日照临港经济抽枝,日照银行应运而生。22年来,为了日照经济的平稳持续高质量运行,日照银行恪守“立足地方经济、支持中小企业、服务广大市民”的神圣职责,与日照一起成长,默默地验证了一条朴素的道理———日照银行:市民自己的银行

   

  “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到哪里去?”

  2010年,在日照银行迎来十周年大庆之际,对于当年的选择,他们再次这样反躬自问,并坦然自答:

  从市场经济的第一朵浪花中来,到全球金融大潮中去;从“草根金融”的第一犁拓荒中来,到“精品银行”方阵中去;从新兴港城的第一声号角中来,到蓝色经济瀚海中去。从地级日照市设立时为孱弱的县乡工业拾遗补缺,到为快速崛起的临港经济输氧供血,再到成为蓝色经济引擎……10年,累计上缴税金10.91亿元,投放各类信贷资金3139亿元,其中1069亿元是域外资金,一家生机勃勃的“精品银行”茁壮成长……

  10年“上下求索”,从稚嫩到成熟,从懵懂到坚强,从“摸着石头”到坚定不移,日照银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。

  既靠政府,又靠市场

  2000年12月28日,开业鞭炮响过之后,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日照银行面前——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如何生存、怎样发展?

  当时,城市商业银行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,业界对城商行的发展定位争论不已。借用那时的代表性说法,这一争论的实质就是“找政府,还是找市场”。

  对此,刚刚走到一起的日照银行的领导班子的选择出奇地一致:

   —— 既要“找政府”,责无旁贷地“对政府负责”,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,首先要“找政府”帮助化解历史风险,协调解决前进路上出现的困难,争取地方各界对城商行发展的支持;另一个层面,就是必须紧紧把握地方经济、社会发展主轴,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抓机遇、求生存、图发展,坚定不移地做地方经济发展的“增血泵”,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同频共赢,打造“市民自己的银行”。

   ——更要“找市场”,坚定不移地“对市场负责”,就是对城市信用社时期“政府选项、银行出钱”的旧模式,既要“脱胎”,更要“换骨”,要严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体制要求,健全公司治理架构,建立适合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,创新担保方式,建设独具特色的“中小企业银行”“市民自己的银行”“货币市场特色银行”“物流银行”。

  方向,比速度更重要。

  在迈出第一步时,日照银行就为自己的百年发展进行了理智的市场定位——“立足地方经济、支持中小企业、服务广大市民!”

  “城商行不同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,成立城商行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,就是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,初衷就是‘拾遗补缺’。所以,城商行不找‘政府’,这是不可能的。但与城信社相比,在于‘找法’不同,这是在坚持市场法则前提下把‘找政府’与‘对政府负责’有机结合起来。”多年后,谈起当年日照银行的选择,日照银行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费洪军仍坚定不移。

  事实上,后来在日照银行发展的每一步,特别是起步之初化解历史风险时,历届“政府”都给予了大力支持;同样,在日照经济、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,日照银行都全力以赴。

   当然,这有一个不可动摇的前提:按市场经济规律“照章办事”!

  既“种芝麻”,又“抱西瓜”

 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化,说容易,做起来很难!

  难,就难在市场化,看似一条金光大道,可如何才能市场化?

  特别在日照银行成立之初,一方面,城信社时期的贷款大部分投向国有物资流通及商业企业,这部分信贷资产大都成了坏账;另一方面,大项目、大企业市场已被国有银行基本分割完了。再说,就是给大项目,日照银行势单力薄也撑不起来。

  权衡再三,日照银行最终下定决心,与其争市场,不如创造市场!他们把目光投向刚刚兴起的中小企业。

  11年前,这还是一块被国有银行忽略的领域,不少员工心存疑虑,一提中小企业,浮现在大脑里的就是茫茫人海,哪些是适合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?

  当时的中小企业,普遍存在信用缺失、财务信息失真、抵押担保不足、资产处置渠道不畅等问题。银行信贷以安全为第一要务,假如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,犹如把金条扔进大海,风险显而易见。何况中小企业贷款额小、工作量大……

  2002年7月27日,半年工作总结会上,日照银行人达成共识:我们是要“种芝麻”,不是“捡芝麻”,首先要抓住日照专业市场多的特点,针对集中在专业市场里的大量中小客户集中开发;其次,即使当前不能开展贷款业务,也要从源头抓起,抓中小企业开户,从小处开始接触,从非贷款类的其他银行服务开始。

  “陋室”原只是一间六七平方米的租书门头,从第一笔2万元贷款开始,5万、10万到数百万、过千万元,每一次最急需时,最先想到的就是日照银行。如今,“陋室”已是日照电脑业一个响当当的品牌。

  “大发汽贸”是日照第一批做出租车的,也是日照银行的“原生态客户”——10年间,从30万元贷款到1500万元的授信,“大发”汽贸发展得红红火火……

  2010年8月28日,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来日照银行视察工作,了解到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达81%、小企业贷款占比达58%时,对日照银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。

  多年来,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,日照银行广开思路,把建设特色支行作为贴近市场、了解客户,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集约化、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手段。

  银海支行在全行率先打造物流金融平台,创建物流特色支行,在临近的观海苑建材市场商户中推出“商贷宝”特色产品;

  岚山支行依托全国最大的海产品批发市场——安东卫海货城,采取个体工商户联保贷款为主、商业房抵押为辅的担保方式,为商户提供信贷支持;

  太阳城支行立足全市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,把服装、酒水这两个现金流最稳定、批发规模最大、业务结算最频繁的专业市场作为重点支持对象,采取商户联保、循环贷款等多种授信方式,一对一服务,做活了小商品市场;

  五莲支行与当地石材行业商会开展合作,为石材加工企业量身订做“点石成金”金融产品,累计授信600万元,已发放贷款480万元;

  东港支行携手山东省渔业互保协会,在省内第一家推出“渔家乐”船东小额贷款,已发放小额渔业贷款353户5097万元。

  从银行信贷资产管理角度看,中小企业市场是高风险、高成本领域。为什么日照银行敢不遗余力地助力中小企业发展?

  业内人士分析,许多金融机构视中小企业为“高压线”,不敢碰,也不愿去碰,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:一是小企业普遍存在企业信用缺失、财务信息失真、风险监控难度大、资产处置渠道不畅等,二是小企业信贷量小、工作量大,因而许多银行对此退避三舍。

  日照银行之所以独树一帜,是因为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。

  早在11年前成立之初,该行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承诺:“市民自己的银行!”

  为践行这一诺言,该行全方位创新信贷产品、营销模式和担保方式,如“银港通”是他们依托港口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业务品种,主要针对矿石、燃料油、煤炭、木材、钢材等大宗原料,运用未来货权质押和港口现货质押等手段,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。这一产品曾荣获《银行家》杂志2008中国金融营销奖“金融产品十佳奖”。

  “种芝麻”辛劳、繁琐,要真正收获,还有一个成长过程。所以,在“种芝麻”的同时,日照银行清醒地认识到,要解决眼前生计,还得抱“西瓜”——争取优质大客户。

  怎样“抱西瓜”?

  “必须扬长避短!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:一是经营好自己的长处,二是针对对手的短处竞争。”日照银行的理解别出心裁。

  这正是日照银行的高明所在!他们充分发挥城商行“机制活、决策快、效率高、服务好”的优势,以临港物流产业为突破口,深度挖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,有效组合现有金融工具,不断推出针对性强、多方共赢的金融产品,依托大客户做大“产业集群”,依托核心客户做长产业链,全力打造“物流银行”。

  对此,他们曾用了这样两个成语:“顺瓜摸藤”和“按图索骥”。

  山东南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山西济源钢铁、建邦集团、立恒钢铁等中转进口铁矿石的唯一运输代理人,也是日照铁路运输代理量最大的企业之一。

  日照银行就顺着“南铁”这根“瓜”来摸“藤”,业务主办支行的行长先后3次与“南铁”一起,前往山西钢铁厂走访、考察,了解到对方由于受担保方式制约,在当地融资渠道狭窄、金额小、成本高,综合授信的额度、品种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等,日照银行立即专门为“建邦”量身定做出系列金融产品。

  去年6月,山西建邦集团在日照注册设立山东建邦(联合)进出口有限公司,通过“南铁”参与担保、船代、货代、监管、铁路运输代理一条龙服务,日照银行为其提供进口开证、进口押汇、开立国内信用证等贸易融资服务。

  既不占一亩地,又不用增加一分钱基础设施投入,也不需漫长的项目建设期,更没任何污染,仅仅一种进口贸易国际结算方式的改变,在给日照银行带来资金流的同时,还给地方带来了年千万元的税收……

  既锦上添花,又雪中送炭

  银行与企业究竟是什么关系?是“利益”,还是“感情”?毫无疑问,都是、都不是!在现代市场经济中,成熟的银企关系是一起成长!

  要一起成长,必须携手同行,风雨中共撑一把伞,泥泞中同行一条道。

  对此,日照银行这样认为:银行与企业为什么要一起成长?因为只有企业盈利并取得发展,银行业务也才能随之扩大;反之,如果企业举步维艰,必然导致银行贷款难以回收,产生呆账坏账。从长远看,银企关系唯一成功的选择就是“共赢”,双方都要以诚相待,都不能因短期利益损害对方。

  日照银行成立之初,作为新兴海滨港口城市,日照经济快速攀升,资金需求非常旺盛,该行主动担当起金融协调人角色,11年间通过银团贷款、资产转让、发行次级债、吸收长期协议存款等方式引进域外资金1100多亿元,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压力,不但对我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而且成就了日照数千家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,也使“货币市场特色银行”与“中小企业银行”“市民自己的银行”“物流银行”一起,成为日照银行的四大品牌之一。

  如今已是日照第一财税大户的日照钢铁,建设之初就曾面临资金“瓶颈”。该行先后通过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,与“长三角”的几家城商行签署银团贷款协议成功融资,解了日照钢铁的资金燃眉之急。

  如今,日照钢铁已经是全市财政的支柱,更重要的是它们带起了一个上、下游的完整的产业链,带活了日照乃至鲁南的临港物流业。

  日照“凌云海集团”,2003年起步时急需资金,但刚到日照,不好找担保。日照银行看好它的市场前景,顶上了4000万元的信贷支持,使之渡过了难关。今年,“凌云海”的生产能力达到了120万吨,年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50亿-60亿元,成了“世界糖王”。

  2008年,金融危机骤然而至,威亚发动机(山东)有限公司一期10万台发动机下线后全面滞销,资金链骤紧,日照银行果断为“威亚”发放无担保、无抵押的6000万元信用贷款,帮助“过冬”。“这不单是外资、内资的问题,该项目是迄今为止山东制造业最大的外资项目,如果那时一下趴下了,不但会砸日照投资环境的牌子,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新兴产业也从此就没了。”至今,政府和产业界仍对日照银行当时的选择赞叹不已。

  与此同时,莒县以蔬菜、水果加工出口为主的“农”字号龙头企业也因金融危机陷入困境。

  日照银行当机立断,推出“农”字号企业联保贷款。

  出发点非常简单:如果这几家企业的资金链断了,就不仅是莒县的事了,历经20多年才培育起来的中国芦笋市场将面临崩溃,它背后还有 4万多家农户!

  关键时刻看担当,如今最初联保贷款的3家企业不仅起死回生,还牢牢占据了世界芦笋市场八成份额。

  这是中国农产品难得的市场话语权,做一家负责任的银行!

  既讲效益,又讲安全

  经营银行,就是经营风险!11年来,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地植根于日照银行每一位员工的心中。

  在日照银行迎十年行庆征文中,一位员工这样写道:“我们是刀尖上的舞者,舞蹈是我们的生命,刀尖是我们闪转腾挪的支点,一念之差,就会被刺得遍体鳞伤,这就是经营银行,这就是在风险中的金融资本……十年,我们在资本的刀尖且歌且舞、进退有据……”

  之所以如此刻骨铭心,是因为曾痛彻骨髓!

  日照银行成立之初,因城信社时期历史包袱形成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35.7%。

  开门,即遇拦路虎!

  面对沉重的包袱,日照银行明确提出,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,一家银行如果不重视风险,发展是没有前提的。

  这不仅是一种理念,更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实践。日照银行一成立就首先对新增不良贷款说“不”,他们积极“探索信贷领域全面质量管理”,制定完善操作流程,在制度上变“亡羊补牢”为“未雨绸缪”,并全员开展案例警示教育,注重道德风险防范,专门出台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工作意见。

  与此同时,对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贷款,从维护稳定、和谐共赢的大局出发,本着“尊重现实、减少损失、不留隐患”的原则,统筹兼顾,一户一策。

  某大酒店是日照银行不良贷款的第一大户,因管理混乱、经营亏损,资产抵押给日照银行和另一家国有银行,其他土地、房产也已过户抵债,随时可能破产。

  如强制执行,将造成1000多名职工无法安置,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。

  如不及时采取措施,企业将以每年900多万元的速度增加亏损,势必导致银行抵押资产的严重缩水。

   这同样会由于银行股东、储户受损而引发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。

  在这两难选择面前,日照银行果断提出购买某国有银行的抵押债权,将抵押资产全部协议抵债,并优先保证企业职工安置费用。以资抵债协议签订后,日照银行积极寻找买主,以合适价格一次性处置抵押资产7100多万元。

  这种“多赢”式清收,兼顾了社会、企业、职工、同业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,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认可。

  对“执行难、难执行”的恶意欠贷企业,日照银行深挖源头线索,灵活运用执行技巧,有效解决了“赢了官司不赢钱”的问题。

  为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的产生,自 2006年开始,日照银行成立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尽职调查委员会,职责是对银行全员的工作流程考核监督,如发现在信贷某个环节不符合要求,就视为不尽职,将受到问责。

  近年来,日照银行各支行每年开展“重新认识我们的客户”活动,通过积极支持、适度维持、压缩、退出等措施,并按比例要求退出一定的客户,对客户动态管理,实现了防范风险的关口前移。

  “确保每一笔贷款安全,就是对储户的每一分钱负责,就是对股东的每一笔投资尽职,就是对地方的经济社会稳定、高质量发展尽最大的责任。”费洪军的这一感慨,为日照银行11年的稳健发展作了实实在在的注脚。

  采访札记

  发展,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。

  关键是如何发展?

  短短11年,日照银行在稳健经营中实现了从“城市信用社”到“良好银行”的跨越,其中的“必然性”是什么?

  在日照银行十年行庆之际,日照银行出版了《十年,我们一起成长》专集,国务院参事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、日照银行独立董事夏斌在序中指出:

  这家银行的发展之路,确实不容易、不简单、不平凡!掩卷思考,为什么一家中小银行会如此成功?哪家中小银行的开门宗旨何尝不是“市民银行”?其结果,又为何如此差异?苦思之中,还是欣赏用中国文化中“天地人”“因势而动”之类的词语来概括日照银行的成功,较为贴切。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,讲了几乎可以概括成功的全部因素。“因势而动”,是人们在天地间成功行为的唯一法则。由此展开,可以说,日照银行的十年艰辛,最后的成功,体现了“社会、客户、同业、股东和员工的同一愿景”。仔细玩味,何尝不是?!一个好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策略,抽象到最后,又能漏掉这五因素中的哪一个因素?!

  大家之言,醍醐灌顶!

 

   

版权所有:日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:日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:鲁ICP备09071929号 本站支持IPv6 地址:日照市烟台路197号